V:CCTVZXGZ
  • 星空有约|我国科学家发现迄今能量最高伽马谱线

      新华社北京7月25日电(记者张泉)我国科学家联合利用国内外空间望远镜的观测数据,发现了能量高达37兆电子伏的伽马谱线,这是迄今观测到的宇宙天体产生的能量最高的伽马谱线,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伽马暴的认知,探索更多宇宙奥秘。  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团队牵头完成,相关成果25日在学术期刊《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英文版)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  伽马暴是宇宙大爆炸之后宇宙中最剧烈的···...

  • “技防”护航渔村安全——台风“格美”登陆地见闻

      7月25日下午,在位于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埭头镇的石城国家一级渔港,今年第3号台风“格美”的外围风圈已经袭来。七八级的阵风夹杂着豆大的雨点打在脸上,裹挟着三四米高的海浪拍击着护堤,激起白茫茫一片水花。渔港里,100多艘大小船舶已在24日中午12点前回港,呈“半月环抱”状整齐停泊,船舶间已用缆绳加固。25日下午,在莆田市秀屿区平海镇一处渔港内的船舶。肖和勇 摄  渔港码头上,三名镇村干部在24小时···...

  • 月背“快递”成功“签收”!嫦娥六号探月之旅揭开了多少秘密?

      前不久,嫦娥六号带着月球背面的土壤顺利返回地球。这是中国航天史上迄今为止技术水平最高的月球探测任务,不仅突破了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技术,还突破了月背智能采样技术和月背起飞上升技术,而且实现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自动采样返回,这项航天壮举的背后凝聚了哪些中国航天人的创新创造?月背取回的土壤将为我们探秘宇宙揭开多少月球的秘密呢?  精准避障、智能采样  嫦娥六号顺利带回月壤  2024年6月25日内···...

  • 月球洞穴或可为宇航员提供天然庇护

      据新华社电  一个国际团队日前在英国《自然·天文学》杂志发表研究成果表示,他们在月球静海区域发现了一处熔岩管洞穴,该洞穴及其他类似洞穴或可为宇航员提供天然庇护。  由意大利特伦托大学学者领衔的团队分析了美国航天局探测器获取的月球观测数据,他们发现在月球静海区域表面下存在一处熔岩管洞穴,所处位置距离“阿波罗11号”飞船的落月点约400公里。  雷达数据仅显示了洞穴的一部分。研究人员通过···...

  • 研究揭示腕足动物经历大灭绝后仍在“努力进化”

      新华社武汉7月26日电,腕足动物是一类生活在海洋中的具有贝壳的动物,它们曾经“统治”海洋,在底栖生物群落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然而,曾经十分繁盛的腕足动物在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大灭绝中遭受巨大打击。从中生代到现在,它们的多样性一直维持在低水平,在现代海洋中很难见到它们的身影。  腕足动物在经历大灭绝后真的失去了再次崛起的“雄心壮志”和演化动力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陈中强教授团队与英国学者合···...

  • 远古发现丨新发现暴龙类恐龙:古生物学家详解“暴龙之吻”

      新华社杭州7月26日电(记者冯源)在恐龙世界里,暴龙类的霸王龙因其威武霸气,一直是影视剧里的“大明星”。浙江自然博物院的古生物研究团队通过化石研究,确定了一种暴龙类恐龙的新属种。它还是我国东南部发现的第一种深吻型暴龙类恐龙。相关学术论文已于北京时间25日23时在国际期刊《科学报告》上在线发表。  图为徐氏亚洲暴龙复原图。(受访者供图)  上述研究由浙江自然博物院4名古生物研究人员郑文杰、金幸生···...

  • 日本研究人员成功在较低温度下分解聚乙烯塑料

      新华社东京7月10日电,分解聚乙烯、聚丙烯等塑料材料通常需要3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条件,能源消耗较多。日本东京大学日前发布新闻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在铈的催化作用下,利用可见光照射含少量羧基的聚乙烯,成功实现在80摄氏度的较低温度环境下令这种聚乙烯分解。  公报说,塑料废弃物导致的环境污染日益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特别是生产量大的聚乙烯和聚丙烯等塑料材料的回收利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但聚乙烯和聚丙烯···...

  • 7年创10项“全球之最” 深中通道背后有哪些硬核科技?

    伶仃洋上壮观的深中通道。付海燕摄(人民视觉)从广东中山市马鞍岛远眺通车后的深中通道。杜才良摄深中大桥主缆索股架设。张 政摄  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6月30日建成开通。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表示热烈祝贺,并向参与规划建设的全体同志致以诚挚问候。  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深中通道是继港珠澳大桥后粤港澳大湾区建成的又一超大型交通工程,攻克了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全体参与者用辛勤付出···...

  • “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李菂获颁马塞尔·格罗斯曼奖

      科技日报贵阳7月9日电 ,记者从国际相对论天体物理中心获悉,7月9日,第十七届马塞尔·格罗斯曼奖个人奖由该中心授予“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菂,以表彰其领导最灵敏射电望远镜项目作出的开创性贡献。李菂是首位凭借在中国国内取得的学术成果获得该奖的科学家。  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坐落于贵州省平塘县,是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李菂自20···...

  • 中法深度合作成果+1!中法天文卫星探索宇宙最亮“烟花”

    央视网消息:6月22日发射升空的中法天文卫星搭载的4台科学载荷均已完成开机测试,其中,伽马射线监测器已成功探测到三个伽马暴。专家表示,发射后仅两周内就取得重要探测成果,充分验证了中法天文卫星对伽马射线暴的高精度触发探测能力,伽马射线监测器的性能符合预期。中法天文卫星探索宇宙最亮“烟花”伽马暴是除宇宙大爆炸以外,目前已知宇宙中最剧烈的爆发现象,其短时间内能够辐射巨大能量,典型的高能暴发仅持续几毫秒至···...

  • 中国农科院加强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单产提升和推广应用

      近年来,针对强筋品种产量偏低、适应性偏窄问题,中国农科院培育了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中麦578”,并在河南、山东、新疆等8个省份推广应用,实现了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发展,助力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  这是记者3月17日从中国农科院了解到的消息。  高产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中麦578”单产提升现场观摩暨产业化对接会17日在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举办。有关种业管理和推广部门、育种和栽培专家、种业企业、种植···...

  • 手机成了“新农具” “云”上春耕尽显科技范

      春耕时节,走进晋中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示范基地里,物联网智能设备、智能水肥一体机、逆渗透纯水机组……各种高科技设备在宽敞明亮的玻璃温室里,为一排排整齐排列的草莓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健康监护”,保障作物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  在这里,手机也成了“新农具”,农艺师可以实时通过手机全天候监控大棚种植情况,并且对温度、光照等进行实时调节,根据作物的不同过程进行智能调节。...

  • 日本研究揭示中年代谢能力下降的分子机制

      新华社东京3月17日电,人到中年容易发胖,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人体代谢能力会下降。日本一项新研究揭示了代谢能力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分子机制,为预防和治疗与年龄相关的肥胖提供了新线索。相关论文已发表在美国《细胞-代谢》月刊上。  据日本名古屋大学日前发布的新闻公报,此前研究已知,一旦脂肪在体内聚积,白色脂肪细胞就会分泌一种名叫瘦素的激素,作用于下丘脑。下丘脑在瘦素作用下会分泌饱腹信号分子黑皮质素,···...

  • 鹊桥二号中继星任务星箭组合体垂直转运至发射区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3月17日,探月工程四期鹊桥二号中继星和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完成技术区相关工作,星箭组合体垂直转运至发射区,计划于近日择机实施发射。  鹊桥二号中继星、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于2月运抵发射场后,陆续完成总装、测试等各项准备工作。17日8时10分,承载着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的活动发射平台,缓缓驶出发射场垂直测试厂房,将星箭组合体安全转运至发射区。后续,在完···...

  • 国产破冰船“雪龙2”号将于下月访港

    “雪龙2”号访港筹委会16日举行新闻发布会,透露中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将在4月8日抵港,展开一连5天的访问。“雪龙2”号访港执委会主席何建宗表示,国家非常重视“雪龙2”号访港活动,除了随船的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领队兼首席科学家张北辰及“雪龙2”号船长肖志民外,还有多位国家顶尖极地领域科学家及大学教授。据悉,“雪龙2”号会于4月9日至12日,向公众开放登船参观,另有一系列活···...

  • 今年别错过火星和这三颗行星同框

      新华社南京2月20日电,22日23时31分将迎来火星合金星。届时,公众将看见两颗明亮行星近距离同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专家介绍,这是2024年适宜观赏的第一场太阳系行星相合。  什么是行星相合?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主管王科超介绍,天文学上定义的“合”并非两个天体真的合并在一起,而是指两个天体的地心视赤经或地心视黄经相同。行星合行星、行星合月都指的是两个天体的地心视赤经相同。  “不同于每个···...

  • Sora爆火96小时国内大模型进场 专家认为,国内企业想弯道超车难度不小

    ■Sora不仅可以理解用户的需求,还知道这些事物在现实世界如何存在■视频生成需要处理和预测长时间跨度内的动作和场景变化,增加了模型复杂度■Sora的角色更多是赋能创作者,而不是替代他们提供实现创意愿景的新途径春节期间,大洋彼岸又放出大招——美国人工智能团队OpenAI发布“文字生成视频”大模型Sora,特别是官方公布的长达60秒未经修改的AI视频,引发业界极大的震撼,网友惊呼“现实不存在了”。发布···...

  • 合作共赢!南极航空科考国际合作取得新成效

      中国第40次南极科考正在进行。记者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了解到,科考队近日成功完成南极冰盖边缘航空调查国际合作任务。这一研究填补了冰盖冰厚和冰下地形数据空白,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南极考察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与挪威、澳大利亚等多国合作实施南极冰盖边缘航空调查任务。前不久,随着“雪鹰601”固定翼飞机顺利在中山冰雪机场降落,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成功完成这···...

  • 取得突破!国产极地重型载具完成技术测试与性能验证

    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昆仑站队“雪豹”2乘组,2023年12月中旬由中山站出发,历时2个多月,日前依次抵达泰山站、昆仑站等区域,顺利完成我国第二代国产极地重型载具的技术测试与性能验证。我国第二代国产极地重型载具的技术测试与性能验证顺利完成,标志着我国在极地超限环境中,全天候、全场域、全功能的自主科学考察与高效后勤保障的工程能力,总体达到欧美国家极地特种载具在南极内陆可靠应用的国际水准。清华大学携手中···...

  • 中国航天新纪录!西昌发射场最短时间实现200次发射

    2月3日7时3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吉利星座02组卫星发射升空,11颗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肖鑫江 摄)  新华社西昌2月3日电(李国利、胡煦劼)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3日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发射场点火升空,成功将吉利星座02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西昌发射场执行的第200次发射任务。  自1984年执行首次发射以来,西昌发射场仅用···...

免责声明:网站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备案号:ICP备11111111号 联系方式:cctvzxgz@163.com